周韶华——从抗日战士到誉满天下的艺术家

武汉通2025-10-10  61

八路军小战士

1929年10月21日,周韶华(原名周景治,1946年改名周韶华)出生在山东荣成石岛一个名叫青木寨的小渔村。祖父是渔民,因还不起债务去了关东;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到韩国仁川谋生,下落不明,或说父亲被害,或说父亲当兵战死沙场。这些消息传回后,给他母亲以致命打击,竟然一病多年。周韶华小小年纪就承担起许多家务活,如养猪养鸡鸭、割草砍柴、赶海拾贝、挑水做饭等等,6岁时就敢于下海,在大风大浪中穿梭。1937年8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周韶华成了乱世孤儿。但不幸与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不屈的少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决心用自己的两条腿走出一条血路来。

1940年,胶东半岛春荒严重,粮食歉收,饿殍遍野,周韶华也是无路可走,便随舅舅村里的哥哥姐姐们渡海去大连,经大舅、四舅介绍,在一家糕点作坊当童工,除了干一些脏活累活外,还要给老板端洗尿壶,打扫卫生,看管小孩。老板很苛刻,只给饭吃,不给工钱,也不管穿衣,患病也不让看医生,遇到老板和老板娘不高兴时,还要遭到谩骂和殴打,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同年冬的一天,周韶华因饥饿难耐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因老板不让看医生,导致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而老板还一个劲地要他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让休息。周韶华忍无可忍,离开大连回到家乡。

此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荣成抗日烽火四起,到处是宣讲抗日的报告会、演讲会,到处响彻着《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的歌声,到处传说着八路军和武工队打击日寇的传奇故事,这些都使周韶华年幼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震撼,于是,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浪潮中。因为闯过关东,见过世面,党组织派他当儿童团团长。从此,他扛起红缨枪,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为八路军和武工队侦察敌情、送信送情报、开展反“扫荡”斗争,书写标语、画漫画、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在群众眼里俨然是一名小小“村干部”。干着干着,周韶华又有新的想法:当儿童团不过瘾,不能上战场同日本鬼子直接干仗,红缨枪也没有钢枪带劲。他想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前线杀敌。

有了想法,周韶华立即付诸行动。1941年的一个夜深人静之时,他瞒着姥姥、舅舅,悄悄溜出去,一个人摇着舢板,越过大海,找到县大队,那年他只有12岁。县大队领导问他:“多大啦”。因为个头较高,他大着胆子说:“15岁了!”首长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看看他的体格,也就相信了,便拍拍周韶华的肩膀说了一个“好”。就这样,周韶华成了一名小八路。

参军后,周韶华在老战士的帮助下,一方面苦练杀敌本领,站岗放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为老百姓挑水扫地、种田种地、收割粮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3个多月后,县大队组织了一场伏击战,这是周韶华第一次参加战斗。虽然只有12岁,也没有战斗经验,但作战十分勇敢,毫不畏惧。他手拿一把大刀,跟在班长周大盛(本村的叔叔辈)后面,一边喊着“杀鬼子”,一边往前冲,跟小兵张嘎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差不多。他一直追到海边,配合周大盛将一个日军士兵摁在水中淹死,缴获了一支三八大盖。

由于周韶华突出的表现,这次战斗不久,他就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团十三连,在连队当勤务员。此时,抗战进入极其艰难的时期,日军实行“三光”政策,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周韶华的家乡被夷为平地。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随部队转战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开辟根据地。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的确很不容易。周韶华后来回忆说:“可能是早先吃惯了苦的原因,我倒觉得当时的艰苦也没有什么……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多打胜仗,抗战早早胜利。”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周韶华也经历过失误和挫折。一次,他们连队突遭日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而周韶华还在呼呼大睡,班长周大盛把他从床上拽起来,拉着他快步冲到村外的麦子地里隐蔽下来。清醒后,他发现指导员要他保管的小皮包没有带出来,那里面有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文件。周大盛立即又返回驻地,将文件包抢出来了。对于周韶华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后来,他的警惕性大大提高,办事更加小心、仔细、谨慎,没有再犯这类错误。

最小文化教员

周韶华家里虽然很穷,没有进学校读书,但他经常到村办小学窗外偷听老师教书和学生朗读,他的记忆力很强,又很勤奋,《三字经》《千家诗》《百家姓》《教儿经》等基本能背诵下来。大约10岁左右,在姥爷、舅舅的帮助下,他在村民小学里读了3个月的书,把一部《论语》背得滚瓜乱熟。这样,周韶华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调到主力部队后,组织安排周韶华给团长萧平当勤务员。萧平慧眼识才,看出周韶华有些文化,喜欢写字、画画、唱歌,朝气蓬勃,十分活跃。为了印证自己的看法,一天,萧平对周韶华说:“你画个画给我看看好不好?”周韶华就问画个什么,萧平想了一下说道“那就画条船吧”。周韶华小时候在海边看见过外国军舰包括英军的航空母舰,就凭印象用红蓝铅笔画了一艘军舰,还挺像的,萧平很满意。当时,部队主要是由农民组成,大多数没有多少文化,识字不多,提高战士的文化素质是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萧平就问道:“调你到连队去当文化教员,你敢不敢干?”周韶华很高兴,回答说:“只要领导信任我,我就敢干。如果干不好,我还是回来给您当勤务员,打水扫地。”这样,周韶华就成为一名文化战士,那年,周韶华13岁,是年龄最小的连队文化教员。

文化教育工作内容很多,包括识字、唱歌、办墙报、写标语、讲时事和国际国内形势、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等等。当时,连队里有百余名指战员,年龄都比周韶华大,是大哥哥甚至是叔叔辈的。但他胆子大,不怯场,敢讲、敢说、敢教、敢管,效果很不错,得到指战员的好评。

周韶华后来回忆说,文化教育工作最难的一件事是教唱革命歌曲。原因有二:一是他不识谱,无法教唱;二是需要教唱的歌曲很多,而且每天都要教指战员唱歌,不能现炒现卖。为了把工作做好,周韶华也想了很多办法。刚开始,他到兄弟连队去学唱,听熟了,再回连队教唱,但效率太低,连队文化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心掌握简谱知识。为此,他虚心向兄弟连队的文化教员学习,不懂就问,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学会了简谱。后来,在全团开大会啦啦队赛歌时,他们连队同样取得好成绩,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针。周韶华在团长和连队领导的指导帮助下,按照毛主席的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排练演出了一批戏曲,这些戏曲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既有京剧、也有地方剧,活跃了部队生活。

为配合开展对敌伪工作,周韶华排练演出了《赵二嫂寻夫》。剧中,赵二嫂的丈夫是个伪军士兵,经过根据地妇女组织的工作,赵二嫂到伪军据点寻找丈夫,规劝丈夫悬崖勒马,改邪归正,不要当汉奸,不要为日本鬼子卖命。为了做好伪军的争取策反工作,在演出《赵二嫂寻夫》时,根据地抗日政府派人说服周边据点的伪军官兵来看戏。一些伪军便穿着便装偷偷溜出来,根据地派人到靠近石岛的地方将他们接过来,周韶华和剧组工作人员在台上演,伪军官兵在台下看,有的伪军触景生情,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赵二嫂寻夫》起到了分化瓦解伪军的积极作用。

周韶华人小胆大,肯钻肯学,聪慧能干,是个多面手:能拉胡琴,能吹笛子,也能吹箫。他的办法点子也很多。他发现队伍里有些人能唱京剧或一些地方戏,有的会拉胡琴、吹笛子,有的会敲锣打鼓等等,他就把这些战士组织起来,唱歌、唱戏、表演各种节目,丰富活跃部队生活。2015年周韶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个时候胆子很大,什么都敢演,什么都敢唱,无所顾忌。脑子也好使,一个晚上能记住一曲戏。有的戏曲就是当天排练,当晚演出,效率非常高!”

荣立一等功

全民族抗战胜利后,周韶华调到胶东军区人民武装部工作,许世友兼任司令员,于得水任第一副司令员。这个于得水也是一名传奇英雄,是小说《苦菜花》八路军团长于得海的原型。周韶华曾跟随于得水打过日本鬼子,深得于得水的喜欢和信任。

在此之前,为贯彻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山东主力部队很大一部分进入东北,为此,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将动员青年和民兵参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周韶华立即向于得水请战,在十三纵队组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和战友们创造了一些经验,如动员说服优秀青年民兵参军,组织动员妇女骑马挂红送郎(丈夫、未婚夫)参军等等,这些经验推广后,胶东解放区形成父送子、妻送夫上前线的热潮。

1947年8月,国民党调集6个整编师在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的指挥下,发动“九月攻势”,企图一举消灭山东解放军东线兵团,占领胶东解放区。东线兵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组织实施胶东保卫战。各军分区按照司令员许世友的命令,采用穿梭拉锯战术,在国民党军占领区来回穿梭拉锯、机动作战,迫使国民党军把战线拉长,便于主力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各个击破。周韶华主动请缨,挑选由本地指战员组成的一个爆破营,深入到国民党占领区实施爆炸,机动灵活地打击敌军,不断进行夜战和袭扰战,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成功地将敌军诱到离烟台百公里处,东线兵团主力一部随即发起猛烈进攻。在诱敌过程中,爆破营还消灭了许多敌军,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至12月,历时5个月的胶东保卫战取得了歼敌6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占领胶东半岛的计划,完全改变了胶东半岛的局势,有力地配合了外线兵团的战略进攻,整个山东形势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鉴于周韶华在胶东保卫战中作出的贡献,胶东军区决定给他记一等功,于得水副司令员在表彰大会上宣布:“周韶华荣立一等功”!

秀才立大功,这还真是出乎于许多指战员意料之外。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

周韶华喜欢画画,也有天赋。小时候,为使患病的妈妈高兴,他画了不少的戏曲脸谱、萝卜、白菜、鱼虾、海贝等,送给妈妈看。妈妈有时露出一丝微笑,以示赞赏和肯定。母亲的鼓励成为他绘画的初始动力。

参加革命后,周韶华画画是基于抗战斗争的需要。一是战地宣传。战地宣传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对伪军的策反,根据地人民踊跃支前、救护子弟兵伤病员、拥军爱民,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等。这些宣传画是根据斗争实际,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张贴在哪里。形式主要以壁画为主。这些战地宣传画在坚定人民群众抗战胜利信心、动员广大群众参军参战、瓦解敌军军心士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领导交办的工作。比如,部队打了胜仗、进行年终总结评比等,都要颁发光荣榜或奖状,当时没有印刷机,那些奖状之类的证书多是画出来的。部队首长往往将这项工作交由周韶华来完成。三是活跃部队生活。这些方面的题材很多,如军事训练、军民关系、文娱活动等等。

当时条件很差,抗战斗争形势十分严酷,又没有老师指导和参考资料。周韶华画画是工作需要,也是一种爱好和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他千方百计提高自己,不断地画,不停地练。有时候看到哪儿张贴着一幅好画,他就仔细地看,记下来,回去反复画。这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美术家创造了最初的条件。一是开始把握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原则的精神实质;二是磨练出决心、信心和毅力;三是有了比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阅历,也有一定的艺术积淀和功底。

1948年,周韶华随中原总队抵达河南宝丰,进入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当时的理想是作一名像范长江、刘白羽那样的知名记者,不料毕业后分配到机要部门工作,记者梦难圆。工作之余,他信手画起了连环画,配上文字,组合成一个革命故事,取名为《买辣椒》。他对这幅作品比较满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邮寄给《新华画报》,没有想到《新华画报》发表了。不久,他在报纸上看到郑州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的报道,又画了《做军鞋》的连环画,结果又发表了。这就激起了他画画的热情。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新中国成立了,他什么都没有干,就是一门心思画画。从此立志要到美术界,从事专业画画。

1949年5月,周韶华随中原局进入武汉市,本是分配到长江日报社工作,他却向领导提出要到美术单位工作。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哪有那么多的美术部门。但长江日报社的领导十分关心青年干部的个性发展,经过询问后告诉他,华中局(不久改为中南局)宣传部出版科下面有个美术组。最后,经领导介绍,周韶华就去了中南局宣传部出版科美术组,后调到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美术部工作,进入专业部门了。

不久,中原大学由河南迁到武汉,并成立了文艺学院美术系。周韶华找中南文联筹委会副主任于黑丁汇报思想:“你看别人的水平多高,我在这里简直什么都不是。我是翻野跟头出身,没有受过科班训练,很想到学校去接受专业学习。”于黑丁听后很高兴,经组织推荐,周韶华进入中原大学美术系学习,迈出了艺术家生涯的关键一步。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和探索,周韶华成为著名艺术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中国现代水墨的奠基者和领航人,并构建起一整套体大思精的艺术思想体系。他是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24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周韶华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人生中最满意的事情就是当小八路,写写画画,说说唱唱,打游击,驱日寇,很受战士与领导们的青睐。这是他对自己烽火岁月(也是青少年时代)革命斗争经历的总结。


1.png

1947年,周韶华在山东东海军分区司令部工作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武汉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