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江夏区金龙大街的路灯准时亮起。市民张先生驾车驶过时注意到:“路灯光线比以前更均匀了,路面看得清楚,也不刺眼。”同行的乘客望向窗外,只见暖白色的灯光均匀覆盖道路,以往灯光忽明忽暗的“斑马纹”现象已消失无踪。
日前,记者从江夏区城市运营管理公司获悉,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今年5月,江夏区已全面启动全区路灯节能智能改造项目,计划将4万余盏传统高压钠灯升级为低功率、高光效的节能LED灯具,未来新建道路照明设施也将同步采用新标准。
亮度提升、能耗降低市民安全感倍增
作为兼具经济性、安全性与环境效益的重点民生项目,此次改造已率先在金龙大街、文化大道等主干道完成。实测数据显示,新型LED路灯光效较传统钠灯提升2倍以上,主干道路面平均照度从原来的20勒克斯(照度单位,衡量光线强弱)提升至30勒克斯,达到国家主干道照明标准上限;光线均匀度从0.3优化至0.6,基本消除局部暗区。
走在路灯改造后的文化大道上,市民李女士欣喜地向记者分享感受:“以前晚上散步,总担心路灯昏暗看不清台阶,现在整条路光线充足,连绿化带里的小石子都看得一清二楚,安全感直线上升!”灯具采用蝙蝠翼型配光设计,在确保光线均匀性显著提升的同时,有效避免眩光干扰,市民出行安全感大幅增强。
改造后节能效果显著。江夏区城市运营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0盏路灯为例,改造后年耗电量从108.4万度降至48.18万度,按0.75元/度电价计算,年节省电费约45.17万元,综合节能率较传统钠灯提高56%。此外,此次换新的LED灯具寿命超5万小时,是传统钠灯的3倍,搭配智能调光功能,使维护成本降低20%-40%,极大减轻了维护成本。”
智能平台管理市民扫码报修更便捷
“我们的新型路灯堪称智慧管家。”项目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通过搭载4GCAT1通信模块与智慧路灯物联平台,路灯集成了远程调控、故障预警等智能功能,可根据车流量、季节、天气动态调节亮度,如冬季提前亮灯、夏季延迟开启,雷雨天气自动增强照明。
针对江夏区多雨、高温、多雷的气候特点,灯具还采用了IP65防水等级、三级防雷模块及铝合金散热外壳,完全防尘、防喷水确保极端天气下稳定运行。
记者在现场留意到,每根路灯杆上都张贴着一个带着标号的二维码。光宇锦业现场施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过去接到报修电话,我们常常得满大街寻找故障路灯,耗时又耗力。现在好了,有了这个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报修,我们通过后台也能精准定位,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处理故障,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记者现场体验发现,扫描灯杆二维码后,“光宇亮城通”小程序即刻弹出,报修界面支持精准填写灯杆编号、故障类型,还能实时上传现场照片,报修流程一目了然。
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套为江夏区量身定制的智慧照明物联网平台,实现了路灯管理的全方位数字化升级。运维人员通过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控所有改造后路灯的运行状态,还能远程操控开关,完成节能调控。一旦出现故障,平台会自动报警;市民通过小程序提交的报修信息,也将直接转化为工单,极大缩短了故障响应时间,让路灯运维效率大大提升。
此次改造不仅提升照明质量,更为智慧城市打下基础。“我们在路灯杆预留了设备接口和通信协议,支持5G/Wi-Fi模块扩展槽。”江夏区城市运营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路灯改造,他们在数据传输、信号指令、远程控制等层面均预留或开放了对应的接口,为未来接入智慧城市综合治理大平台提供了必要的准入基础准备和技术实现途径。“未来,我们计划在路灯杆上搭载无人机巡检、环境监测等设备,打造‘多杆合一’智慧杆,并将路灯数据接入城市智能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即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路灯状态)实现全生命周期优化。”
截至当前,江夏区已完成9000余盏路灯改造升级工作,根据江夏区制定的分阶段改造规划,全区路灯改造工程将于2025年底实现全覆盖,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城区照明智能化水平,以绿色照明点亮城市夜经济,为现代化城区建设增添低碳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