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稳步推进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借水生景”将让小河变景观河

武汉通2024-02-03  42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元旦期间,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黄陂区木兰花乡景区。当地正在利用冬闲时间,对流经景区的解放堰河段进行“分水分流”整治,通过生态缓坡、亲水河滩等方式,“借水生景”,打造景观河道,让清净的河水与美丽的花海景区互添风采。

日前,《武汉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武汉计划对江夏区载甫河、黄陂区解放堰河、新洲区土河等3个市级试点小流域,全面实施控源截污、水系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有力改善、水系功能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有机恢复、乡村特色产业有序发展,基本达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了新方法

为了进一步弄清武汉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记者来到试点之一的解放堰河整治现场实地探看。在河道中央,工人正在修建一个大约2000立方米的雨水处理池。池子两侧已经铺设了多条管道。池子上游,修起了集水池和分水坝。

现场施工负责人葛天文介绍,解放堰河的上游来水主要来自花园水库的水和雨水,以及上游村湾和景区的污水。因此,在治理时采用了一种轻巧的“分水分流”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来水进行区分,通过不同管道导入雨水处理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相对干净的水库来水和雨水汇入河道中间正在建设的雨水处理池,经过净化处理后,作为河道的景观用水;而上游村湾的污水和景区污水,通过其他管道送往下游即将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

解放堰河位于黄陂区姚家集街,是滠水河支流之一,全长3.5公里,蜿蜒穿过4A景区木兰花乡。该河道存在季节性断流情况,面临着生活污水、面源污染、河道淤塞等困扰,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综合治理。

黄陂区姚家集街道环保负责人李芳告诉记者,目前解放堰河已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计划实施流域治理(清杂清淤、生态修复、生态护坡、排口截污)、村塆污水处理、村塆垃圾收集、村容村貌水平提升、绿道、农田整治等10个方面16个子项目的综合整治。

木兰花乡所在的杜堂村,曾因土壤贫瘠,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一度成为“空心村”。2014年,黄陂区启动首批美丽乡村试点,对杜堂村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回乡能人葛天才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带领村民共谋旅游富民新路子,创造了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民房变民宿的“杜堂模式”。

如今,村民把一幢幢闲置旧房改造成白墙青瓦的个性民宿,吸引游客流连。以“赏花游”为发力点,因地制宜打造热门旅游“网红村”和4A级景区“木兰花乡”。小流域综合治理助力杜堂村、木兰花乡景区闯出一条“新农旅”之路。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了“新机制”

小流域,通常是指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的自然汇水区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市的小流域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等新城区。

根据《武汉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方案》,江夏区载甫河、黄陂区解放堰河、新洲区土河被列为市级试点小流域。

依据这份“新规划”,江夏区载甫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主要依托环鲁湖生态治理EOD项目,将实施一系列综合治理,包括河道整治、环境综合治理、美丽村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等,目标是打造成为环境宜居、文旅发达、产业兴旺的治理样板,为鄂东南丘陵区的小流域治理提供示范。新洲区潘塘街土河流域综合治理主要实施土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打造乡村风貌提升带、全域打造武汉东部(潘塘)国家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将协同发力,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去年,根据武汉与上游仙桃市建立的跨区断面水质补偿机制,因上游来水的水质优于目标值,武汉市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仙桃市。这是湖北第一笔长江支流跨市生态补偿金。

这种“跨区生态补偿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上下游城市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目前,武汉已与咸宁、鄂州、孝感、随州等地签署了生态补偿协议,长江、汉江的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

长江大保护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湿地公园和小微湿地等人工湿地,提升小流域的生态品质和景观品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这些小流域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当地百姓的生活。通过综合治理,将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当地居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胡雷 李鹏)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