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会议桌 见证昙华林蝶变

武汉通2023-04-07  117

长5米,宽1米,边角处因磨损而颜色略浅。

这是一张摆放在武昌区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原木色会议桌。

从2019年7月开始,昙华林53场“家门口的议事会”,将人们一次次聚拢到这张会议桌前。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汇集了52栋优秀历史文化建筑、150余家古街商户、3000多户居民……

景区、社区、街区、校区、园区,通过这张会议桌融合在一起,共同见证昙华林蝶变中的酸甜苦辣。

“每一场议事不一定马上都有结果,但每一场议事都在擦亮昙华林这张名片。”武昌区粮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国栋说,“一半书香一半烟火”的昙华林,走出了一条在党建引领下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社区治理道路,这是武昌区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缩影。

居民建议变现实感受到“说话的分量”

今年3月,昙华林“家门口的议事会”探讨“商户开放日”活动

凤凰山脚下,融园前,居民夏金花和舞蹈队的姐妹们在小广场上翩翩起舞。

小广场的建成源于自己的一个提议,夏金花常引以为豪。

而她提出建议的地方,正是在那张会议桌前。

2021年夏,昙华林启动改造,街区整体提升工程同步展开。

怎么改?武昌古城中心、粮道街道和昙华林社区为此召集了一场“议事会”。

夏金花作为居民代表参加了这场议事会。她回忆,人们在会议桌前围坐了三层,他们中有居民,有商户,也有游客。

一番情况介绍之后,夏金花抢先发言:“我们说了,你们会照着做吗?”问话中透着质疑。

“只要合理,我们就会考虑!”

这个回答让夏金花有些意外,她随即提高嗓门:“好!我希望把融园门口的花坛改成广场!”

“这个建议很好!可以纳入改造计划!”武昌古城中心负责人当即拍板。

会议桌前的气氛开始变得热烈。夏金花回忆,那天,居民和商户提出的十多条建议被采纳。

数月之后,夏金花和一众提议者感受到了自己“说话的分量”:所有建设性的意见都变成了现实。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1200米长的昙华林老街,曾经人车混行,如今已是一条步行街。

“涉及公共区域的改造,大家的意见比较容易统一,但涉及自身利益时,协调工作要麻烦得多。”昙华林社区党委书记冯晶说,3年多来,昙华林变成步行街,过程中先后经历了23场“议事会”。

“很多场议事会,火药味很浓。”冯晶说,会议桌前,有人提前离席退场,有人拍桌摔椅,甚至有人掀翻茶杯。

昙华林要被划定为步行街区,这也意味着100多户居民的车辆从此不能再开回家。

居民张家兵所住的马道门小区,距步行街起点1.2公里。

“以前车是限时不能回小区,现在完全不能回家,这怎么行?”在一次“议事会”上,张家兵拍案而起。

社区人员一番番挨家上门,再一次次将居民代表聚拢到会议桌前,协商结果,居民满意:街道社区协调附近一家商业体的停车场,供辖区居民统一停车,由政府每个月提供一定的补贴。

42场直播催生商家抱团发展

4月1日,昙华林游客如织

昙华林“樱花情酥”的店铺里,店长付春雪开心地盘点着今年樱花季的“战果”:“樱花曲奇饼干比去年同期多卖了10倍。”

刚刚过去的3月,昙华林接待游客数突破80万人次,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同比均增长一倍以上。

3年前的昙华林,没有这样的人气。彼时,刚刚经历了疫情,昙华林的商户们生意不尽人意。

一袭黑裙,一对夸张的绿色民族风耳坠。冯晶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

这是2020年6月她第一次为商户直播带货时拍下的。

正在装修自己店铺的商户王珊珊回忆,“我当时在网上看到冯书记为昙华林直播带货,很感动!”

“一个店铺背后是一个家庭。”冯晶说,当年5月,社区召集商户代表举行了一场“议事会”。

会议桌前,商户们推举冯晶当主播直播带货。

之前没有接触过直播的冯晶“临时抱佛脚”加了几个直播群学技巧,“但第一场效果不好,只有几个人看”。

当年的42场直播下来,昙华林的“烟火气”随直播间里的人气缓慢回升。

“单打独斗不如资源整合,调动各方力量,吸引客流量,商户可以联起手来,群策群力,实现共赢。”如何快速恢复人气?当年8月社区召集商户代表举行的一场“议事会”上,商户代表张家顺在会议桌前抛出自己的想法。

1999年开始,张家顺开始在昙华林经营一家名为“简单生活馆”的理发店。

张家顺的提议受到众商户代表的支持,在社区指导下,昙华林成立商户联盟。张家顺被推选为昙华林商户互助服务中心会长。

目前,商户志愿者团队升级为互助服务中心,吸引近九成商户加入。这个团队定期组织商户、居民、游客对社区工作、管委会服务开展测评,提升昙华林的服务质效。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社区出手相助,社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张家顺说,不管是街区微改造,还是环境卫生改善,大家都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好的环境要靠我们共同营造,家里越来越漂亮,才能招待好客人。”张家顺说。

2020年7月,武汉遭遇特大汛情,张家顺召集12个商户组成义务巡堤队,每天在三公里长的江堤上巡查排险。

“遇到商户因病或者出差,我只要在群里吼一声,马上就会有人出来补位。”张家顺说。

今年以来,昙华林社区组织的几场“商户开放日”活动,商户们也都积极围在会议桌前参与策划,链接资源。

冯晶回忆,元宵节那天,钱园餐厅老板杨昊还自费购买了汤圆粉,邀请居民包汤圆,商家煮汤圆,游客吃汤圆。

人人助力同绘幸福风景线

昙华林小导游

凤凰山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流连于灰墙红瓦的一幢幢百年老建筑间,细品咖啡、打卡拍照。

店铺里,不时飘出一首曼妙的歌曲:“每次离开昙华林,心中难分难舍,谢谢你给我深深的快乐……”

这首《昙华林》是武汉音乐人余丹的作品。

“我是地道的武汉人,对昙华林感情很深。过去是游客,现在是其中的一员。”余丹说,2020年4月,他在昙华林园区的新阶层大楼成立了武汉光合经纬文化有限公司。

疫情之后,余丹希望能用自己的所长,为昙华林做点什么,为商户提升信心。

“花了一晚上时间,我写了这首歌。”余丹说,他又找来好友余永黎,为歌词谱曲。

2020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在昙华林举办的“江南造物节”上,余丹一曲《昙华林》的吉他弹唱,令不少商户动容。

在网络上走红的《昙华林》让余丹感到欣慰:“我希望这首歌能为昙华林带来更多的游客。”

余丹说,作为新阶层联谊会副会长,他和园区里的一些创业者,也会受邀来到社区,围坐在会议桌前参与街区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谋划。“新联会会员设计、创作的‘小昙昙’现在已经是昙华林的形象IP。”余丹说。

前不久,昙华林商户联盟开始对外招募兼职导游,通过统一培训,为游客讲解昙华林的历史。

昙华林的第一位兼职导游,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历史老师周莉莉。

45岁的周莉莉,有着19年教龄。2019年9月,几位外地游客来到昙华林社区,希望能请位导游介绍昙华林。

“我们没有专职导游,所以就联系了辖区学校十四中。”冯晶说,学校推荐了对昙华林历史十分了解的周莉莉。

第一次做“兼职”的周莉莉,讲解效果非常好。之后便坚持下来,不断有昙华林的老师、商户、学生加入其中。

节假日,昙华林常会出现一群手举“导游旗”的小学生,为游客讲解。

昙华林小学德育主任冯怡介绍,这是他们学校组织孩子开展的“昙华林小导游”课外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为昙华林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冯怡说。

走在青石板路上,不时有相熟的人与冯晶打招呼。

冯晶说,她与他们的相识都是在那张小小的会议桌边,“居民、商户、企业主、游客、老师、学生,现在都在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和我们一起擦亮昙华林这块金字招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俊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昙华林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式、包容性特点的老社区,具有“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特点,“‘五区融合’的昙华林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见习编辑:代婧怡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