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

武汉通2023-01-29  1.3K+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综合经济实力、交通 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等比较优势突出, 已具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武鄂黄黄是武汉 都市圈的核心区,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个城市, 具备以下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较强。2021 年武鄂黄黄常住人口约 2300 万人, 占武汉都市圈的 68%,占全省的近 40%;地区生产总值约 2.3万亿元,占武汉都市圈的 77%,占全省的 46.6%;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17 倍;建设用 地地均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6 倍;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达到 72.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8.64 个百分点。

区位优势明显。武鄂黄黄地处四大平原(江汉平原、洞 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交界区与楚越文化融汇 地,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主骨架中长 三角成渝主轴与京津冀粤港澳主轴的交汇点,正在加快 打造以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主体,以长江黄金水道和 汉江为走廊,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武汉天河机 场、鄂州花湖机场为门户枢纽的新时代九省通衢。

产业基础雄厚。武汉汉阳、黄石大冶是中国近代工业重 要的发祥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 地,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持续发展,武鄂黄黄产业协作 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

-1-

车制造、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基本
形成。武鄂黄黄是全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区,普通高校和“两
院”院士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山水资源丰富。武鄂黄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山水相 宜,拥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8 个、自然公园 63 个, 形成了滨江滨湖、城水共生的独特资源禀赋与地域特色。区 域内幕阜山脉、大别山脉南北相望,北部水系以汉江、府河、 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河等河流为主,汇流至 长江;南部水系以湖泊为主,包括梁子湖、五四湖、保安湖、 花马湖、大冶湖、网湖等大型湖泊。

同时,武鄂黄黄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武汉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建设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鄂州、黄冈、黄石三市发展相对不足,中心城区功能不强; 武鄂黄黄整体发展能级、城市间协作紧密度、同城化推进机 制等方面与成熟型都市圈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大力发 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推动武鄂黄黄同城 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武汉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超 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新格局,对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 带绿色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2-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 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以武汉新城、花 湖国际货运枢纽和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突 破口,着力推进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一枢 纽、四中心”,即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 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共保。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 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严守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 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 筑“一江两屏、南湖北河、沿江布局、湖城相依”山水城格 局。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沿江环 湖构建城市组团,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用地布局,保护生 态用地,稳定农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3-

可建设用地资源重点支撑武汉新城、花湖机场和重点交通基
础设施项目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以高铁、城市快轨、快速道路等为 基础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 体系,支撑都市圈“3045”时空联系目标:邻近组团中心之 间 30 分钟可达,汉口、汉阳和武昌三组团至鄂黄黄组团, 武汉新城至天河机场 45 分钟可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 年,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大幅提升,“一江两屏、南湖北河、 沿江布局、湖城相依”的山水城格局更加稳固,城乡人居环 境持续改善;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加协调,武鄂黄黄 核心区多中心组团式城镇格局初步形成,空间潜力进一步释 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都市圈“3045”时空 联系目标初步实现。

2035 年,武鄂黄黄同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 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4-

      第三章 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第一节 共筑山水城格局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立足滨江滨湖独特资源 禀赋,统筹老城新城、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共建长江生态 带和梁子湖绿心,引导中心城区“留白增绿”,推进生态环 境共保联治,共筑“一江两屏、南湖北河、沿江布局、湖城 相依”山水城格局。“一江”即长江生态带;“两屏”即大 别山脉、幕阜山脉;“南湖”是指江南地区以东湖、汤逊湖、 梁子湖、保安湖、花马湖、大冶湖、网湖等为主的大型湖群; “北河”是指江北地区以汉江、通顺河、府河、滠水、倒水、 举水、沙河、巴水、浠水、蕲河、袁山河 11 条河流为主的 生态廊道。“沿江布局、湖城相依”主要指沿江环湖延伸展 开的 8 个城市功能组团。

-5-

1:武鄂黄黄核心区山水城格局图

第二节 严守安全底线

严守水安全底线。确保遇标准内洪水时,堤防、水库、 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和运行安全。统筹生活、 生态及生产用水需求,保障供水安全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 武鄂黄黄核心区北部位于汉江下游、府河、鄂东五河 3 个 二级流域片区,区域内水系以河流为主,重点实施长江干堤 提档升级和危险河段除险加固工程,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确 保防洪安全,提升河道景观风貌;南部位于鄂东南、富水 2个二级流域片区,区域内水系以湖泊为主,重点是划定湖泊 保护范围,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

-6-

水质污染,有效发挥湖泊水系调蓄功能。城镇和区域基础设
施建设充分考虑蓄滞洪区管控要求和防洪安全,合理避让洪
涝灾害易发区。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系统构建城市
防洪排涝治理体系。
  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巩固提升武鄂黄黄黑臭水体治理
成效,推动武汉、黄石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城
镇溢流及径流污染控制,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水产
养殖尾水治理。加强船舶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水上危险化学
品运输环境风险防范。加强河湖湿地周边截污控源,推进河
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岸线生态修复,防控重要
湖库蓝藻水华,保障河湖水质不恶化,确保河湖水质优良率
占比不降低。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城镇饮
用水安全,确保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
百分之百。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实施
农村饮水提标升级,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重要 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 格保护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生态屏障,采取封山育林育草、 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种草)等多种措施加强石漠化综合治 理,保护森林生态,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 和生物多样性维育功能。将武汉云雾山、木兰山、龟山、蛇 山、喻家山、龙泉山、九真山、青龙山、荷叶山,鄂州葛山、 沼山,黄冈将军山、横岗山,黄石东方山、父子山、半壁山

-7-

等山体纳入重点保护对象,科学划定山体保护范围,严格控
制山体周边建设活动与开发强度,确保山体整体环境的协调
性和自然轮廓的完整性。实施受损山体修复工程,加强山林
植被和生态景观建设。

同时,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 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可以长期 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减少,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城镇建设 严格避让麻城—咸宁地震断裂带,避让距离不小于 1000 米。

-8-

     第四章 深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

第一节 沿江环湖构建 8 大城市组团

按照“三区三线”要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用地布 局,沿江环湖构建武汉新城组团、武昌组团、汉口组团、汉 阳组团、汤逊湖组团、鄂州主城组团、黄冈主城组团、黄石大冶组团(含黄石新港)8 大城市组团。区域内现有可建 设用地资源重点支撑:以光谷葛店为依托加快建设武汉新 城,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以花湖机场建设发展为 契机,提升鄂州、黄冈和黄石城市功能;以高铁、城市快轨、 快速道路等为基础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武鄂黄黄综 合交通体系,支撑都市圈“3045”时空联系目标。同时,疏 解武昌、汉口、汉阳组团的高等级公共设施、大型批发仓储 市场等,引导旧城人口向东转移。

武汉新城组团(含中心片区、光谷片区、葛华片区、花 山片区、龙泉山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片区、滨湖半岛 片区):位于武汉、鄂州两地交界处,东至鄂咸高速,南至 梁子湖,西至京广铁路,北至长江南岸。总面积 719 平方公 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 241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117 平方 公里。

武昌组团:西起长江,南、北、东 3 个方向以三环线为 界。总面积 182 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 180 平方公 里,均为存量建设用地,无新增可用地。

-9-

汉口组团:东起长江,西至东西湖区新沟,南起汉江, 北至天河机场、京汉铁路客专线。总面积 531 平方公里,规 划城镇建设用地约 393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84 平方公里。

汉阳组团:东起长江,西至蔡甸蔡甸街、常福,北起汉 江,南至汉南纱帽。总面积 379 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 地约 303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75 平方公里。

汤逊湖组团:西起长江,东至武广铁路客专线,北起三 环线和汤逊湖南岸,南至武汉绕城高速。总面积 240 平方公 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 147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39 平方 公里。

鄂州主城组团:北起长江,南至武汉黄石城际铁路,西 起鄂州北站,东至花湖机场。总面积 179 平方公里,规划城 镇建设用地约 72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35 平方公里。

黄冈主城组团:西、南以长江为界,北至武汉黄冈城际 铁路,东至巴水。总面积 172 平方公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 约 110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49 平方公里。

黄石大冶组团(含黄石新港):北起黄石长江大桥西, 南至大冶湖,西起大广高速西侧黄石临空区(远期向保安湖 片区拓展),东至黄石新港。总面积 450 平方公里,规划城 镇建设用地约 249 平方公里,可用地约 66 平方公里。

- 10 -

表:8 大城市组团用地空间情况一览表单位:平方公里

组团名称

总面积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

可用地

合计

2852

1695

465

武汉新城组团

719

241

117

武昌组团

182

180

0

汉口组团

531

393

84

汉阳组团

379

303

75

汤逊湖组团

240

147

39

鄂州主城组团

179

72

35

黄冈主城组团

172

110

49

黄石大冶组团

450

249

66

2:武鄂黄黄核心区用地规划图

- 11 -

    第二节 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功能定位

武汉新城。依托“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建设,突 出高端商务服务、高效能科创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的城市 功能,有效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密人口,优化武汉空间结构, 带动武鄂黄黄同城化发展,总体定位为:武鄂黄黄城市中心,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一是通过发挥武汉科技创新 优势,积极吸纳和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夯实综合性科 学中心创新基础,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超前布 局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二是依托世界 级产业集群基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做好国家重大生产力和重要 产业备份系统建设,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三是通 过集中承接武汉功能疏解,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管理、人 力资源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建设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 体系,深化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打造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四 是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武汉国际交往 中心功能,推动全球高端要素聚集、资源优化配置,发挥面 向世界的专业金融和科技交往功能,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五 是通过治山、理水、营城,全面彰显山水资源价值,创造优 良人居环境,营造产城融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城市 格局,探索彰显湿地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花湖机场。突出花湖机场“运全球、配全球”的国际物- 12 -

流新枢纽功能,总体定位为世界级航空物流枢纽。一是加快 开辟航空国际(地区)航线,提高与国内枢纽机场和支线机 场的通达性,实现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达、全球 主要城市 3 天送达,打造“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核心支点, 建成世界级航空物流新枢纽。二是发挥花湖机场高效率物流 服务网络和强大的资源要素聚集辐射能力,设立“零关税” 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创建国家内陆自由贸易港(无水港)。 制定陆地自由贸易港内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清单, 清单外货物、物品自由进出;制定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目录 外货物进入陆地自由贸易港免征进口关税。三是以花湖机场 建设为契机,提升鄂州、黄冈、黄石城市功能,围绕引进、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平台和大型航空物流企业, 构建高端高质高效临空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联动、企业 互动和资源流动,与武汉新城共同引领带动武鄂黄黄高质量 发展。

 第三节 以花湖机场建设为契机提升鄂黄黄城市功能

以花湖机场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鄂州、黄冈、黄石城 市功能,坚持产城融合,处理好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的 关系,培育发展鄂州、黄冈、黄石三大临空产业片区,构筑 全国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强化临空产业集群,在空港紧邻 区(距机场 5 公里以内)重点发展航空管理、检验检疫、地 勤、维修等航空运营服务,航油、航材、航食等运输配套服

- 13 -

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用户支援服务;在空港相邻区(距 机场 5 公里以外)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 与冷链物流、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航空关联 产业。

3:花湖机场周边空间布局图

- 14 -

  支持鄂州优化城市空间,加快建设花湖机场综保区、自
贸区和临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
信息、智能制造等临空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
区。鄂州葛店开发区与武汉新城统一规划、整体实施,重点
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4:鄂州空间布局图

  支持黄冈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能级,有序发展

- 15 -

商贸物流、航空配套服务等产业,重点承接光电子信息、先
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产业,打造都市圈协同发
展重要功能区。

5:黄冈空间布局图

支持黄石提升城市功能,发挥黄石新港航运优势,加强 与武汉港口合作、与花湖机场协同,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 交通运输体系,共同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发展高端 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

- 16 -

打造都市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6:黄石空间布局图

- 17 -

      第五章 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在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以武汉新城为中心,构建轨 道交通、快速道路等重要交通系统,着重提升 8 大组团间的 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 优化区域轨道交通系统

高铁系统。区域内规划 4 条高铁,分别是既有的京广高 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铁、京九高铁、福银高铁 (武汉枢纽直通线)。

在近期开工建设已入规项目的基础上,规划新增武汉枢 纽直通线东延线(南湖东葛店南),在武黄高速南侧设武 汉新城站,通过既有武冈城际,接入京九西通道。总长约 38km, 预计投资 145 亿元。

远期规划对福银高铁和京九高铁进行延伸补强。一是福 银高铁补强工程。新建武汉新城站黄石白沙铺,长约 75km, 预计投资 140 亿元、黄石白沙铺南昌,长约 170km,预计 投资 340 亿元,实现福银高铁高标准(时速 350km/h)全线 贯通。二是京九高铁南延经花湖机场至黄石,长约 43km, 预计投资 90 亿元,提升花湖机场战略投送能力。

- 18 -

7: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图高铁系统

城市快轨系统。构建 2 条时速 140—160km 的高速轨道, 形成“鱼”形骨架网络,在武汉新城核心实现交叉,支撑都 市圈实现“3045”时空联系目标。

高速轨道一:武冈市域(郊)铁路+13 号线。一是新建 武冈市域(郊)铁路,里程约 64km,预计投资 288 亿元; 二是新建轨道 13 号线,里程约 65km,预计投资 650 亿元。

高速轨道二: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19 号线+10 号线。 一是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及新建铁路引入花湖机场,里程约15km,预计投资 25 亿元;二是轨道 19 号线,一期武汉站至 高新二路在建,里程约 23.3km,预计投资 161.2 亿元,规划 新建二期高新二路至武汉新城,里程约 12.4km,预计投资

- 19 -

64.5 亿元;三是轨道 10 号线,一期武汉站至汉口站计划 2023年开工建设,里程约 17.8km,预计投资 156.3 亿元,规划建 设二期汉口站至沌口,里程约 28.8km,预计投资 230.4 亿元。

8:武鄂黄黄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图城市快轨系统

    第二节 构建武汉和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

为切实提升 8 大组团间人员、要素流通效率,加快完善 武汉新城与鄂黄黄快速道路布局,真正实现同城化,规划建 设“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

三横:“横一”(北通道)利用高新大道贯穿武汉新城组- 20 -

团光谷片区、中心片区,经吴楚大道联通鄂州主城组团,到 达花湖机场,连接 203 省道沿江经过黄石大冶组团北部至 黄石新港;“横二”(南通道)利用凤莲大道(武阳高速辅 道)贯穿武汉新城南部、龙泉山片区、梧桐湖片区,经锦冶 公路联通保安湖片区、黄石临空片区,连接钟山大道穿过大 冶湖新区至黄石新港。“横三”(中通道)为未来规划建设 通道,通过武黄高速城市快速路改造西连高新三路,东连 348省道到达花湖机场。

三纵:“纵一”利用创业大道贯穿武汉新城葛华片区, 连接 257 省道联通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红莲湖片区。“纵二” 利用黄冈路口大道、明珠大道贯穿黄冈主城组团,经鄂黄大 桥连接鄂州主城组团,南向通过 106 国道接锦冶公路,联通 黄石临空片区、黄石大冶组团。“纵三”利用燕矶大桥连 接黄冈主城组团和鄂州主城组团,向南经过花湖机场西侧连 接 201 省道,贯穿黄石大冶组团接入钟山大道。

- 21 -

9:武汉新城与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图

     第三节 强化核心枢纽集疏运系统

强化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两大核心枢纽的对外联通能 力,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多式联运,提升运输效率,助力 湖北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

构建“高铁进两场、快轨连两场、高速通两场”的航空 双枢纽连通系统。“高铁进两场”即沿江高铁引入天河机场、 京九福银黄石黄冈联络线引入花湖机场;“快轨连两场” 即武黄、武冈城际及轨道 13 号线连接天河、花湖机场;“高 速通两场”即福银高速四环线武鄂高速花湖机场高速

- 22 -

和机场二通道四环线武阳高速花湖机场高速连接天 河、花湖机场。

10:航空双枢纽连通系统图

花湖机场以货运功能为主,形成“1 条高速铁路、2 条 市域郊铁路、7 条高快速路”的多式集疏运体系:1 条高速 铁路为黄冈至黄石高速铁路(接福银高铁、京九高铁);2条市域郊铁路分别为武冈市域郊铁路、武黄城际铁路机场支 线;7 条高快速路:高速公路 4 条,利用武鄂高速串联武汉 新城组团葛华片区,向东连接鄂州主城组团到达花湖机场; 利用大广高速连接黄石大冶组团西部;利用花湖机场高速 向西连接嘉鱼、孝感;利用鄂黄第二过江通道向北串联黄冈

- 23 -

主城组团,北接大广高速。快速路 3 条,利用“北通道”西 连鄂州主城组团、武汉新城组团光谷片区和中心片区,向东 沿江经过黄石大冶组团北部至黄石新港;利用“中通道” 通过武黄高速城市快速路改造西连武汉新城片区;利用“纵 三”向北经燕矶大桥联通黄冈主城组团,向南连接 201 省道 联通黄石大冶组团。

11:花湖机场综合交通骨干系统图

- 24 -

第六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省级统筹,武汉市牵头, 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协同的同城化推进机制,强化政策 协同和要素保障,确保本大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级层面的协调作用,依托省推进三大都市圈 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加 强对大纲实施的指导、跟踪、督办,协调解决实施中的突出 问题,推动政策会商、项目对接、利益协调。

第二节 强化政策协同

根据本大纲制定的目标任务,省有关部门配套出台用地 保障、产业协作、生态环境、项目管理等方面政策措施,指 导武鄂黄黄谋划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库,推进实施一批重大 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第三节 探索合作机制

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鼓励园区共同组建市场

- 25 -

化开发建设主体,以资金、品牌、管理等形式参与合作。建
立健全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形成有利于生
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运转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抓好督促落实

将大纲实施情况纳入武鄂黄黄四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年度 绩效考评,建立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督导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各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汇聚形成推动武鄂黄黄建设的强大合力。

  附:武鄂黄黄核心区主要图纸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武汉便民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