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台,并在区政府网站公示。该规划包括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工作的许多内容,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的单列规划,即“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的预警预报,完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动配合,提升执法监测能力。
同时,“十四五”规划在“巩固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提出:加大饮用水源地风险源自动监测站建设力度,确保监测有效、预警及时。“强化扬尘控制方面”提到:完善扬尘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系统,施工现场安装扬尘监测系统。在“蓝天工程”中强调:针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业园区及企业集群,定期开展 VOCs 污染状况监测,摸清 VOCs 污染状况。多部门联合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检测工作。在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管控”方面提到: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点行业场地地下水开展监督性监测。督促重点监管企业开展自行监测,排查污染源隐患。在“推进重金属防治”方面:切实做好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每年开展重点河湖底泥重金属的监测,并进行底泥重金属累积性风险评估。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方面:配备完善的移动应急监测设备,包括便携式毒性检测仪等,以及交通、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安全防护和其他辅助功能等应急监测装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水质监控预警管理与决策系统。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方面:督促重点排污单位严格落实“谁排污、谁监测、谁公开”的主体责任。在“落实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全面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
在“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方面提到:(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大气环境网格化监测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大气环境网格化质量监测系统(微站)及大数据平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组建统一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融合的监测体系,拓展流域水生态监测,完成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二)环境信息化建设工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5G 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统一高效协同共享的环境监测信息化业务系统。
此外,在“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中约束性与预期性指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监测的内容,但这些指标中,有关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治理的数据,均需要环境监测工作为基础。正是因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基础工作,才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科学的显现。彰显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
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
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
武汉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