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倚山拥湖临江,生态环境优美,有“九湖十三山”之称。
近年来,武昌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区,城区功能品质、绿色发展、民生幸福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这里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成长坐标,长江右岸,蓝天碧水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 改变产业结构
打造碳金融集聚区
武昌曾是武汉工业中心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昌是国家布局的工业重镇,有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汉第六纺织厂(原武昌第一纱厂)、武昌车辆厂、武昌造船厂等大型企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武昌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工业企业大多外迁或改制,武昌抓住“退二进三”机遇,利用腾退出来的空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了从二产业到三产业的转型,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武昌是湖北碳市场(湖北碳交中心)和全国碳市场(中碳登)两大市场运营机构落地承载区,具有全国领先的碳市场运行基础。湖北碳市场参与主体近1.6万户,累计成交额87亿元,占比超过全国的一半,90%以上企业实现碳强度下降,各项指标均保持全国前列。“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支撑系统的重要枢纽,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是武昌打造碳金融集聚区、构建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关键优势。
此外,武昌区围绕“1+8”产业发展格局,深化科创强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依托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院校,全面开启区校深度合作。2021年,武昌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9%。
■ 开展水环境治理
湖泊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
近五年来,武昌区累计投入25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目前,长江武昌段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该区6个湖泊水质均达到了水质功能类别要求,湖泊水质持续向好,总体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内沙湖、四美塘等长期稳定在Ⅲ类以上,全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紫阳湖入选武汉市“美丽河湖”。
去年以来,武昌区持续落实长江大保护,全面施行流域河湖长制,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新河街段完工,八铺街堤江滩建成开放,水果湖、外沙湖、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
在部分老旧小区,武昌区大力推进雨污管网建设,完成了2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增海绵城市7.5平方公里,武昌区将借白沙片区城市更新的东风,推进解决巡司河周边地下市政管网雨污分流的问题。
近年来,武昌区在“三区融合,两翼展飞” 空间发展布局引领下,重点打造“一岸T轴一谷”的现代都市发展格局,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武昌段建设,打造具有武昌特色底蕴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推动各功能区块更具特色、长江主轴更具品质。
据了解,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该区将建余家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生态围栏和防护林保护,同时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配合市级部门新建武泰闸、前进路调蓄池,扩建沙湖调蓄池,完善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相关地区雨季溢流问题。
■ 改善空气质量
蓝天白云显著增多
武昌区实行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管控领导干部包保机制,明确全过程监管责任。强化大气污染源科学管控,落实污染精细化管理。紫阳国控点PM10、PM2.5等关键指标显著下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全年累计减排量超额完成总量年度目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的41.6%提高到2021年的76.3%,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2年上半年,武昌区在全市改善空气质量综合考核中排名中心城区第一。
在全市街道(乡镇)布设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是提升武汉市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2021年3月,武昌区13个空气质量小型站全部安装到位,实现区域街道全覆盖。这也意味着在全市率先完成街道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布点联网。
武昌区开展典型行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监管,辖区内土壤安全利用率100%。
此外,武昌区还建设城市湖泊湿地保护公园。推进造林绿化,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0.3%。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切实增强。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
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
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
武汉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