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小吃,大多是武汉人的日常过早。池莉曾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细数武汉的过早:“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头过早摊点粉面当道,想吃到其他武汉style早点,你得碰运气。
汽水包是武汉特有的传统小吃,以前每到秋冬季,街边的汽水包小店的煤炉上架着一口大平锅,煎得金黄的包子挤在一起,买两个到学校刚好吃完。
山海关路的毛氏汽水包,至今已有20余年。在传统的单面煎汽水包基础上加以创造,改成双面煎,口感更加香脆。
毛氏汽水包 | 江岸区山海关路13号
周明汽水包 | 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附24号
老汉口汽水包 | 洪山区广八路113号临街商业门点6号
「 藕面窝、苕面窝 」
藕面窝和苕面窝做法类似,不过是把藕切成丝。这两样比粳米面窝成本更高、做法更复杂,如今做的人越来越少。
寻觅它们,就像玩游戏破解副本,掌握秘诀才能享受如此甘甜。
丽华早点 | 武昌区大成路12号
无名小摊 | 江岸区兰陵村门口
罗氏面窝 | 硚口区古田三路易农街汽挂小区
覃肥叔桂林米饭 | 武昌区中山路粮道街中学斜对面
「 糯米鸡 」
△//有趣的是,糯米鸡和鸡肉没什么关系,因为表面炸过后像鸡皮有了这个名字。
宝丰路的胡胖子热干牛肉面粉家做了20多年的糯米鸡,一直坚持老武汉的做法,选用上好的珍珠糯米,每天凌晨四点用木甑蒸,老板说这样才能让糯米粒粒分明,越嚼越香。
每天清晨大锅里都是清亮的新鲜油,炸出来的糯米鸡才是漂亮的金黄。除了油和米要好,葱姜,胡椒,肉丁子,猪油,香菇等,一样都不能少。
因为形状如鸡冠,鸡冠饺因此得名。老面自然发酵,打碱,甄选的原材料让平平无奇的面皮也能越嚼越有劲。
武汉卖鸡冠饺的店子,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开了十几年,有点像游戏里的NPC,不显山露水的往往是BOSS。
山海关路是老武汉班子过早的私藏,武汉早点种类能在这里找到大半,但排队最长的还是李记鸡冠饺。
李记鸡冠饺 | 江岸区中山大道与新兴街交叉口
雷氏鸡冠饺 |江汉区三眼桥北路24附4号
无名鸡冠饺 | 江岸区解放大道西马路联合村
月宫食堂 | 硚口区中山大道101-103号
老油香 | 武昌区中山路284号-3号
「 米粑粑 」
(图源:武汉吃喝玩乐微信公众号)
原本开在得胜桥的袁氏香酥米粑,后来搬到了积玉桥附近,老武汉的味道依旧不变。
一面大平底锅,下锅前锅中洒些白糖,煎的那一面就格外酥脆。出锅前洒些白芝麻,吃起来有米酒的微酸香气也有淡淡的甜味。
能通关到这一步,找到武汉这些已是濒危物种的过早,恭喜,你已经配得上“极品吃货”四个大字了。下面,加油,继续。
糯米浆制成的酥饺是武汉的传统过早小吃,炸好后裹一层糖粉,表面咬下去酥脆,内馅又甜又软,咬一口可以跟芝士一样拉得长长的。
云梦的糯米头一天在水中静置,第二天用石磨磨成浆,再倒在布袋里吊起来,称之“吊浆”。
比米浆更麻烦的是蘸粉,在传统的白粉子和五谷杂粮粉的基础上,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老板又增添了四个新味道,桂花粉须得新鲜的桂花研制,红糖则是百来斤的原糖细细研磨。
火候也是时时关注,炸出来的酥饺外表脆,里面又糯又烫,桂花味的确实好吃~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武汉,油香是风头无限的小吃,因外皮金黄酥脆、油香扑鼻而闻名。炸油香工艺繁杂,因此也越来越少见,不少80后90后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每天5:40,螃蟹岬旁的凤凰山社区,一家老油香就开始营业了。老板的父亲爷爷都是做油香的师傅,28年前用习得的祖传手艺开起了油香铺子。
从前的油香是流心红糖馅,现在吃红糖的人少了,改成了桂花白糖馅。但圆滚滚、黄灿灿的油香还是那样,拿着烫手,吃着着急,口水流进了心里。
再厉害的玩家,也无法抵挡打怪升级,爆出宝物的开心呀。
正宗安庆馄饨馆 | 江岸区天声街菜场
和斋堂油香 | 硚口区宝善区与长堤街交叉口西北50米
老油香 | 武昌区中山路284号-3号
「 油登 」
(图源:大众点评)
油登的做法同样复杂,面是用酵母低温发酵的,加入油将发酵后的面调成糊状,咸口的加入葱花,原味的放些许糖粉。
万松园的王氏华华牛肉面还坚持卖着油登,会吃的老杆,进店一定会点一份”土著豪华套餐”:牛肉粉+油墩+豆浆,炸得金黄的油登泡到牛肉汤里,又甜又辣。
王氏华华牛肉面 | 江汉区雪松路231号
来到武汉,过早的时候吃到的小吃最地道!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
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
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
武汉便民